2011年10月30日星期日

神奇的50年代(原發於G+)

突然發現,上個世紀50年代,台灣集中誕生了一大批樂壇中牛逼閃閃的人物。


鄧麗君(1953-1995)
羅大佑(1954)
李宗盛(1958)
梁弘志(1957-2004)
李壽全(1955)
侯德健(1956)
蘇芮(1952)
陳昇(1958)
小蟲(1958)
蔡琴(1957)
潘越雲(1957)
黃鶯鶯(1951)
鳳飛飛(1953)
費玉清(1955)
齊豫(1958)
甄妮(1953)
陳淑樺(1958)
童安格(1959)
張艾嘉(1953) 張艾嘉橫跨音樂、電影製作、表演多個領域,雖然唱歌是她天賦較差的一項,但考慮到羅大佑和李宗盛的第一張專輯都是為她而作,就把她列入音樂圈了。


薛岳(1954年10月4日-1990年11月7日)by +lei wu






只列出一串名單似乎有點說不過去,揀重點再說點吧。


從影響力上來說,鄧麗君當仁不讓排第一。包括日本在內的整個東南亞地區,都在鄧麗君歌聲的覆蓋範圍之中,後出的歌手,只有王菲堪為比較。鄧麗君唱腔獨特,音色完美,辨識度極高,唱功無懈可擊。時至今日,單以音色、唱功而論,仍無人超越。鄧麗君的歌聲已經超越音樂本身而成為華人世界通用的文化符號,可惜英年早逝,42歲就沒了。。。


如果要在上面的一串名單中只挑出兩個最有代表性的,除了鄧麗君,另一個就只有羅大佑了。在台灣百佳唱片(1975-1993)裏,羅大佑的專輯全部入選,前十之中獨佔其二,且《之乎者也》居第一。可以毫不誇張地說,羅大佑啟蒙了整個華語流行音樂,使華語流行樂進入黃金時代。事實上,台灣音樂在80年代的輝煌,與50年代出生的這一批音樂製作人的成長有密切關係。這些50後們是聽著鮑勃·迪倫和披頭士長大的,60、70年代是歐美搖滾樂的黃金時期,剛好是台灣50後們成長的年代,他們受到了西方流行樂的啟蒙,然後開創了全新的華語流行樂世界。


羅大佑和李宗盛,都被冠以流行樂教父的頭銜,就流行程度而言,很難比出個高下,但從音樂上,羅大佑涉獵的音樂風格更為廣闊,既有小調民謠,也有硬搖滾,有帶有布魯斯色彩的曲調,也有朗朗上口的口水歌,歌詞創作上,羅大佑除傳統情歌(多是為其他歌手而作)之外,他自己專輯中的歌詞,更關注社會、時代的變遷和形而上的人生的感嘆。李宗盛的情歌以悲情、苦情居多,他自己唱的那些獨白式的心情歌曲,比起羅大佑,多了一份普通人的市井和親切。


在上面的名單中,男的基本都是以製作聞名,真正很能唱的也就費玉清和童安格而已。而女的全都是靠嗓子吃飯的(張艾嘉除外),個個都是唱將,但真正能跟鄧麗君有一拼的,其實只有蘇芮,她開啟了女聲的另一個方向,寬廣的音域和高能量的爆發力,可惜這種歌路對先天條件要求過高,繼者寥寥,勉強算的話,張惠妹算一個。

2011年10月16日星期日

Siri在面對中國人時,會水土不服嗎

Siri的智能,是以準確的語音識別為前提。雖然目前看到的視頻中,Siri對各種英語口音的兼容性很好,但是,我對它在中文環境中的表現頗為擔心。


根據我看電影和各種國外視頻資料的經驗,在母語為英語的地區中,美語的南北方口音、黑人口音以及英國、澳洲、加拿大口音互相之間的區別,大概相當於中文裏普通話、北京話、東北話和台灣標準國語之間的區別。這些中文口語中的發音差異,與中國的方言系統中的發音差別相比的話,簡直就是沒有差別,基本上,你能聽懂普通話,就能毫不費力地聽懂講得不是非常快的北京話、東北話和台灣標準國語,反之亦然。


但是,中國的方言系統,大概是全世界最複雜的,雖然書面文字區別不大(除粵語外),口語發音卻是千差萬別。長江以北,包括西南地區的方言還勉強可以交流,過了長江,情況就變得極為複雜,僅僅沿海一帶,就有吳、越、閩、粵四種體系,發音上的區別,基本上是英語、法語、西班牙語、德語之間的差異度。方言上巨大的差異,造成了帶有各種口音的普通話(包括所謂的台灣腔國語),粵語甚至作為獨立的發音標準體系而在普通話之外另立門戶。口音重的話,人聽起來都非常吃力,更別說機器了。有時候我會接到一些長途騷擾電話,基本都是南方人,上來打完招呼就嘰哩呱啦地一通業務介紹,如果是口音重的人,我只能理解其中的七成左右。以前在南方,和當地人面對面的交流,也經常誤會意思。


沒聽說蘋果在中國有研發團隊,很好奇蘋果的工程師們是如何調試Siri的中文識別準確率的。其他的語音識別技術,我用過IBM、NOKIA、GOOGLE,對普通話的識別都不錯,IBM的語音識別,唸《人民日報》的話,準確率可以達到98%以上;NOKIA的語音撥號,準確率也非常高,而且完全不用口音適應,這是我最懷念的NOKIA手機功能;Android手機上的語音搜索功能很不錯,只是可惜不能自動生成通訊錄裏聯繫人名字的詞庫,而語音命令功能(Voice Commands)雖然能語音撥號,卻不支持中文,啟動時間也很長。這些語音識別技術,在中國都遇到了口音問題,不只是江南,包括西南、華中地區也有大量的操濃重鄉音的人群,口音問題,直接影響了這些語音識別技術的接受度和普通度。


語音識別,在國外已經是非常成熟的技術,在中國卻極少被關注,口音差異應該是根本原因。現在,以智能化的Siri為賣點的愛瘋死愛死來了,它能聽懂中國人在說什麼嗎。。。

做一個理性的蘋果黑

看了羅永浩黑蘋果的文章http://fun4hi.com/14047,更加堅定了我做一個理性的蘋果黑的決心。


根據羅永浩的說法,蘋果的主要用戶群大致有“二逼”,一是裝逼,二是傻逼【注:是“主要用戶群”,不是全部,我自己也用蘋果產品,所以,請勿對號入座】。


裝逼的用戶心理,有人做過精辟的論述:蘋果以不離譜的價格提供了似乎奢侈品品質的消費滿足感,使用蘋果產品,相當程度上是為了追逐時尚與品味。雖然我並不排斥裝逼的行為和裝逼的人,但我自己卻不太願意實施之,我的iPod classic已經用了三年了,幾乎從來沒拿出門過,但是愛瘋就不一樣了,出門總不能不帶手機吧,所以,我不準備買愛瘋。


蘋果產品的傻逼特徵,除了羅永浩引用的蘋果用戶智商調查結果之外,喬布斯本人也給出了注釋,在有人對他的牛逼設計質疑時,喬老師回答說,他們(用戶)不知道自己需要什麼樣的產品。於是,蘋果所有需要電池的產品都不能換電池,手機出現死亡之握這樣的設計缺陷既不道歉也不收回,而是推出收費的手機套來改良信號,再賺一把。再比如萬惡的iTunes,它總是固執地認為它比我更了解該怎麼管理我自己的音樂文件,每次要往IPC裏加歌,我總是忍不住要問候一下蘋果軟件工程師們的家人。


之所以用IPC,完全是因為它的容量,以及飛利浦芯片和支持Lineout。在硬件上,不論是配件規格(耳機除外,大部分買IPC的人基本都無視原裝耳機)或是做工質量,蘋果的產品是很有吸引力的,尤其是MBA的用料做工以及外形,都堪稱工業文明的典範。至於外觀設計上,我個人認為,蘋果並不是所有的設計都那麼有品味,iPad,還有我手裏的IPC,都非常難看,特別是愛瘋死,完全就是一塊玻璃質地的板磚,怎麼拿怎麼硌手,一刮就花,一碰就裂。


蘋果最大的貢獻,在於對硬件性能的高標準和不妥協,從而在普遍追求成本控制的科技產業界獨樹一幟。雖然在硬件技術上,蘋果並沒有革命性的創新,但在使用新材料新技術上,卻向來走在前面,蘋果最早使用大容量硬盤作為便攜音樂播放器的存儲介質,也是最早使用固態硬盤為便攜設備存儲器的廠商,於是不動聲色地幹掉了統治這個行業超過20年的老大SONY。接著,蘋果進入手機行業,僅僅用了四代產品,不到四年的時間,就把原來的老大NOKIA幹翻在腳下,蘋果手機,從第一代起,就樹立了遠遠超過當時行業常規的高規格的硬件標準,比如ISP大尺寸顯示屏,多點觸控電容屏,電子羅盤,3D陀螺儀,距離、光線感應器等,這些在當年絕對是豪華級的硬件規格,現在多數都成了智能手機的標準甚至是基本配置。由於對硬件的創新型設計和大膽使用,蘋果在便攜音樂設備(已經漸漸要被便攜智能設備取代)和便攜智能設備(包括手機和iPad)領域都迅速地推進了整個產業的進步,並形成了強大的領先優勢。


十多年過去,蘋果從一個瀕臨倒閉的邊緣科技企業,變成了一個擁有龐大數量的忠實信徒的水果教,規模和盈利能力都是全球第一,雖然喬老師不幸英年早逝,但從愛瘋死愛死的銷售情況看來,教徒們對水果產品的熱情和信心並未受到影響,可以預言,三年之內,蘋果僅憑現在積累的領先優勢即可穩住市場地位,但接下來就難說了,畢竟,蘋果不像IBM、微軟和谷歌,擁有一批極為穩定的企業客戶,而只能依靠消費市場的追捧。大家都知道,消費市場難以捉摸,當失去喬老師的強力洗腦能力之後,蘋果還能繼續保持住教徒們的虔誠嗎?

Siri還沒有那麼科幻

第一批愛瘋死愛死已經出來了,看到不少人對Siri的智能水平表示失望。其實,智能並不意味著T800那樣先進,就像“智能”手機一樣,只是一個相對的概念。智能手機對應功能手機,智能語音助手,只是比原來的語音識別和語音命令智能了一些。


想讓機器具有學習、創造能力,進行數學之外的推理和判斷,乃至獲得自我意識甚至情緒情感,在目前的技術條件下,還沒有可能,IBM都沒搞定的事情,蘋果就更別想了。


從Siri對網絡的嚴重依賴來看,它只是一個識別語音並具有一定系統操作權限的程序,可能會在手機端進行一些簡單的搜索和篩選運算,更多的是通過網絡連接Siri服務器來訪問數據和接收服務器回饋的指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