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1年10月30日星期日

神奇的50年代(原發於G+)

突然發現,上個世紀50年代,台灣集中誕生了一大批樂壇中牛逼閃閃的人物。


鄧麗君(1953-1995)
羅大佑(1954)
李宗盛(1958)
梁弘志(1957-2004)
李壽全(1955)
侯德健(1956)
蘇芮(1952)
陳昇(1958)
小蟲(1958)
蔡琴(1957)
潘越雲(1957)
黃鶯鶯(1951)
鳳飛飛(1953)
費玉清(1955)
齊豫(1958)
甄妮(1953)
陳淑樺(1958)
童安格(1959)
張艾嘉(1953) 張艾嘉橫跨音樂、電影製作、表演多個領域,雖然唱歌是她天賦較差的一項,但考慮到羅大佑和李宗盛的第一張專輯都是為她而作,就把她列入音樂圈了。


薛岳(1954年10月4日-1990年11月7日)by +lei wu






只列出一串名單似乎有點說不過去,揀重點再說點吧。


從影響力上來說,鄧麗君當仁不讓排第一。包括日本在內的整個東南亞地區,都在鄧麗君歌聲的覆蓋範圍之中,後出的歌手,只有王菲堪為比較。鄧麗君唱腔獨特,音色完美,辨識度極高,唱功無懈可擊。時至今日,單以音色、唱功而論,仍無人超越。鄧麗君的歌聲已經超越音樂本身而成為華人世界通用的文化符號,可惜英年早逝,42歲就沒了。。。


如果要在上面的一串名單中只挑出兩個最有代表性的,除了鄧麗君,另一個就只有羅大佑了。在台灣百佳唱片(1975-1993)裏,羅大佑的專輯全部入選,前十之中獨佔其二,且《之乎者也》居第一。可以毫不誇張地說,羅大佑啟蒙了整個華語流行音樂,使華語流行樂進入黃金時代。事實上,台灣音樂在80年代的輝煌,與50年代出生的這一批音樂製作人的成長有密切關係。這些50後們是聽著鮑勃·迪倫和披頭士長大的,60、70年代是歐美搖滾樂的黃金時期,剛好是台灣50後們成長的年代,他們受到了西方流行樂的啟蒙,然後開創了全新的華語流行樂世界。


羅大佑和李宗盛,都被冠以流行樂教父的頭銜,就流行程度而言,很難比出個高下,但從音樂上,羅大佑涉獵的音樂風格更為廣闊,既有小調民謠,也有硬搖滾,有帶有布魯斯色彩的曲調,也有朗朗上口的口水歌,歌詞創作上,羅大佑除傳統情歌(多是為其他歌手而作)之外,他自己專輯中的歌詞,更關注社會、時代的變遷和形而上的人生的感嘆。李宗盛的情歌以悲情、苦情居多,他自己唱的那些獨白式的心情歌曲,比起羅大佑,多了一份普通人的市井和親切。


在上面的名單中,男的基本都是以製作聞名,真正很能唱的也就費玉清和童安格而已。而女的全都是靠嗓子吃飯的(張艾嘉除外),個個都是唱將,但真正能跟鄧麗君有一拼的,其實只有蘇芮,她開啟了女聲的另一個方向,寬廣的音域和高能量的爆發力,可惜這種歌路對先天條件要求過高,繼者寥寥,勉強算的話,張惠妹算一個。

没有评论:

发表评论

歡迎說三道四